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西邮>>正文
请输入搜索信息:
媒体西邮
【三秦都市报】诗意长安——诗词大会上的陕西面孔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2日 15时45分36秒 责任编辑:姜毅龙 

 

诗意长安——诗词大会上的陕西面孔

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诗词起源早也最为人们熟识,而说起诗词,就不得不提作为唐诗故乡的长安。2017年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舞台上,也不乏有许多像陈更一样的陕西籍选手,刘泽宇便是其一。尽管没有高学历也没有良好的求学经历,但刘泽宇热爱诗词,他大半生的经历都在钻研古诗词,在他眼里,生活自有诗意。
  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热播,不仅让诸多学霸选手们火了一把,更让淡出大众视野的诗词通过电视栏目的方式又重新回归。在现如今快餐文化泛滥的碎片化阅读时代,诗词大会唤醒着观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也正是这些字字珠玑的诗词,成就了
百名选手的妙语连珠,读诗背诗的热潮一时间引爆网络。
  刘泽宇:从建筑工人到诗词“网红”
   继续读书而是选择了去打工,“当时就跑去渭南市的工地上干活,做了一名抹灰工,干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渭化工地修体育场。”刘泽宇说,自己即便是在工地上班,也没有放弃读书,每天早上5点钟起来读书。
 “起来一天容易,但时间久了天冷了人就会有惰性,起不来我就强迫自己,甚至会自己把被子掀开逼自己起床去读书。”7年
的时间里,刘泽宇从没有放弃过读书,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才真正与诗歌结下了缘分,他偏爱古诗词、历史,也喜爱儿童文学,从最开始的《古文观止》到各类古诗词,还会在空闲的时候自己创作一些诗篇。
  刘泽宇告诉记者,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每年都和自己“签订合同”,“甲方是我,乙方是理想中读完很多书的我,每年规定要读很多本书,如果完成了我就会奖励自己,而如果合同没有完成,我就惩罚自己做俯卧撑、跑步等等。”
  正因为刘泽宇在工地上也没有放弃读书,让他接下来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时候我不仅读书多,还经常写一些文章和诗词,给各大媒体投稿,也就是因为我写的一篇诗词,才有幸得到了赏识,得到了现在的工作。”
  “那时候有机会改变命运,我就想要么可以去图书馆工作要么可以去学校,哪怕是在学校看大门,只要有机会读书学习,我就愿意接受。”在1999年年底,刘泽宇
   3月9日,记者在渭南市高新二小见到刘泽宇时,他正在编纂渭南市高新区的《教育志》。“现在因为工作需要,我每周二才会去高新二小给全校的师生讲诗词,平时就在这里编《教育志》,实际上就跟地方志差不多,从古至今的教育大事件都要收录其中,可不算是一份轻松的工作。”
从小刘泽宇就喜欢读书,候家里穷,也没多少书,小学三年级时我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一本毛泽东诗词,平时放羊的时候就拿着读,后来在一次作文里还引用了几句,被老师怀疑我是抄来的作文。”
 一晃十多年的时间,从到今天,刘泽宇每个星期二都会给全校师生讲诗词,还会在操场召开他们的“诗词大会”,出主题字给学生们玩让我有勇气走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
  陕西面孔为什么这么火
  诗词类节目的火热,刘泽宇也并不看好,“我不希望它热,因为热的话会凉。”
  在节目中,刘泽宇介绍自己时说“我来自唐诗的故乡,唐诗有四万首,很多诗人都是陕西人,很多诗词都创作于长安、写的是长安,还有杜牧、白居易、李白、杜甫等等都去过长安,西安的诗词底蕴其实非常厚重。”
  其实除了刘泽宇,在诗词大会上还有很多陕西面孔,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圈粉无数的北大理工科博士陈更,是地道的咸阳姑娘,不论是第一季还是第二季,她的每场精彩发挥,都能引发观众在微博上的热议和点赞。
  点评嘉宾北师大教授康震,陕北绥德人。诗词大会热播之后,康震成了很多人的新男神,他引经据典,讲词说诗,样样都是信手拈来,充分展现了丰厚的文学素养。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陈思婷在节目里答对22题仅用时87秒。陈思婷从百人团脱颖而出,穿着汉服的姑娘在节目里让很多人都看到了来自古都西安学子的文采。
  还有土生土长的汉中小伙张欣末,是一名语文老师,从小生活在汉中,因为父亲双目失明,但仍旧凭借记忆给他读诗,一直激励他考上大学到了北京。
这些节目里的陕西面孔,在台上的表现以及对中国古诗词的熟悉程度,无不令人惊叹,而《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程度,也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诗和远方。”
  记者通过观看第二季的诗词大会,发现与第一季只考唐宋诗词相比,扩大了出题范围,涵盖整个古代诗词以及毛泽东诗词。“未必是背诵的诗词越多,就能答对更多的地题目。”刘泽宇说,像最后一期陈更答错的题目,“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名句指的是谁,虽然这句诗词人们熟悉,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诗名叫《圆圆曲》。
 “还有比如‘谁家新燕啄春泥’,诗句很熟,但”新燕“是什么意思,一般人肯定没有想过;又比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都会背,但它描写的哪个季节,即使是文学专业研究生也可能选错答案;像题目还出了‘八百里分麾下灸’中‘八百里’的含义,如果不通典故,很少会有人知道是牛的代称。”
  希望诗词能融入人们生活
  诗词类节目虽然重新燃起了人们对文化的热爱,但对读者来说,追逐热点容易,坚持下去很难。“我希望它不要太热,就希望诗词能不温不火,融入人们的生活里。”刘泽宇说,诗词本身在我国就有很悠久的历史,中国从来不缺大诗人,陕西更是,但诗词跟百姓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在如今发展飞快、网络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背背诗歌是奢侈的,然而在刘泽宇内心里,他认为从小就该多培养孩子对诗词的兴趣,“可以多培养孩子背诵一些诗词,小时候记忆力好,但未必能弄懂诗词的意思,可随着时间的发展,长大了慢慢就懂了,多背诵不是坏事,更不是丢人的事。”刘泽宇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就背过很多诗词,但最开始也不懂含义。
 “比如辛弃疾的‘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那时候根本不懂,为什么愁就愁,最后却只说了句天凉好个秋,长大才明白,很多烦心事自己明白就好了,不必要说出来。”
  或许很多人都要问,学习古诗词没什么用,而在刘泽宇看来,这首先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个人修养和文化底蕴的培养。对于此,西安邮电大学人文社科院文学博士刘燕歌认为,“首先诗词大会节目这么火爆,一是因为它很唯美,而且参与度很高,激发了很多中小学生、大学生群体都摩拳擦掌想参与进去,又是答题的形式,特别是飞花令的环节,对任何群体来说都是一种知识的传播。并且学习古诗词肯定是有用的,诗词是非常基础、非常重要的部分,感受诗词语言的美也是对文学能力的一种提升,也能让青少年提升自身的精神追求。”刘燕歌说。本报记者李梦倩  

相关链接:http://epaper.sanqin.com/sqdsb/20170319/html/page_09_content_000.htm


上一条:【陕西电视台】陕西镇安:大山里搭起科技小屋 孩子们的乐园

下一条:【陕西传媒网】陕西首个公益捐建"科技小屋"正式启用 圆了山里孩子科技梦

西邮要闻更多
网络电视台更多

Copyright © 2014 西安邮电大学党委宣传部
网站建设:西安邮电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新闻中心电话:029-88166076 投稿信箱:yuanbao@xup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