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李珂 任欢 宋凡
王养成教授, 1983年7月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企业管理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5月于西安理工大学管理工程研究生毕业。现任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工商管理系主任,兼任西安交通大学MBA中心、高级管理培训中心主讲教授,中国职业经理人认证考试培训主讲教授,陕西省职业资格认证中心专家等。曾任企业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总经理等,具有较为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实战经验。近年来潜心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和参与各类研究项目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近30篇,为企业提供专业培训、咨询50多次。
初冬的下午,学生记者怀着崇敬之心来到了王教授的办公室,聊起了他的教学之道。
学生记者:王教授,您的新生研讨课《成功的秘诀》有一千余名学生选修,可“成功”二字虽然诱人却不易达到,那么在您看来,成功者的秘诀是什么?
王养成:有一个著名的公式:成功者=15%智商+80%情商+5%逆商。一般来说,身为大学生,智商是没有问题的,大家的起跑线相差无几,可为什么几年后却拥有不一样的际遇呢?原因就在于情商和逆商。关于成功,中国人从古代就开始研究外因,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欧美国家主要研究内因,讲究从自己做起。聪明有天资决定不了你是否能够成功,还要看你的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这就是情商与逆商的体现。比如说,一群人去爬喜马拉雅山,大部分人会选择在山脚下聚个餐、拍张照,这部分人都是有正常智商的人,少部分人会量力而行,爬到安全地带边缘便停下脚步,不再冒险,这些人都是有高情商的人,只有极少数人会不顾种种艰难险阻,坚持想攀到山顶,只要他们达到了,他们就是那些成功者,这些人的逆商往往会很高。所以不管你现在处境如何,都要对自己有信心,慢慢提升自己的高度,开设这门课程最主要是也让同学们了解到情商与逆商的重要性。
学生记者:您如此强调情商与逆商的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呢?
王养成:我觉得有两点,一是“三说”,即敢说、能说、会说。首先必须“敢”,敢于站起来,把机会放到自己这边;再是“能”,不论对与错,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否则你的机会就白占了;最后得“会”,你说的多了,慢慢就能找到条理。二是“三心”,即爱心、诚心和真心。作为老师爱心是必要的,也会影响你的学生。曾经有一个学生,他本身很优秀,就是不敢表现自己,但这样的心态在未来的发展中是大忌,所以我不断地鼓励他、开导他,帮他跨过心里的胆怯,我的诚心影响着他,于是他说了第一次、第二次,也发现其实站起来并没有那么难,他认真改变,认真做事,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现在就很成功。
学生记者:您曾在企业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后又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中,您认为这三者有什么关系?
王养成:社会、教学、科研本来就是共通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教学当中,如果有些东西是你自己研究出来的,同学们就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三者相结合,既推动了教学又让我看到了研究的空白点。对于企业,他们更需要的是创新型技术研发人才,如同我校的目标是高级应用人才一样,现代社会要发展、要转型,注重的就是情商的培养和逆商的训练,所以不要只是一味地学习,适应环境的能力和驾驭环境的勇气的地位不比智慧轻。
学生记者:您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有没有被自己学生感触的经历呢?
王养成:肯定有的。我记得那是个女孩,她一直站着听课,我很好奇地问她原因,她说是因为身体不适。她完全可以请假在宿舍休息,可她还是坚持来上课,想想在如今的大学校园,这种品质有多可贵!我当时还想给她写篇文章,题目就叫《站着听课的女孩》。其实教育就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感动、互相成长的过程,老师从学生身上接触新的思想,明白他们的想法对我们的教育也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记者:您对同学们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王养成:我希望同学们能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注重情商和逆商的培养。现在公司招聘选人,第一考虑的是协作能力,一个人的力量永远比不过团队的合作,现在同学间的人际交往就是基础;第二是结果导同,实际工作中,不管过程如何,企业要的永远都是结果;第三是创新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却排到了最后。智商是可以通过成绩考核的,情商与智商却没法有一个准确的测定,可其实不考核的东西反而对人生的影响更大。想要成功,就要学会探索我们特殊的潜能和目标,启发我们内在最深处的价值与渴望,转化思想为实际的生活。情商与逆商是后天的,是可以培养的,绝不是靠读书、考试的学习,而是经过自我的评估、自己定的目标、有恒的往目标迈进。
学生记者:您对同学们有什么寄语呢?
王养成:我觉得人生就和演讲一样,打动人的不在于慷慨激昂的语调,而在于你的淡定和自信,希望大家能记住要做事先学会做人,“三商”是成功的基础,培养自己“三说”的能力和“三心”心态,成为一位高雅、有气质、有风范的成功人士!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但王教授温文尔雅的气质和不凡的谈吐令我们印象深刻,老师的谆谆教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与同学们款款的师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