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杨静 郑梦 黄洋
陈莉君教授,中共党员,陕西扶风人,生于1964年4月,硕士。1989年4月至今,在西安邮电学院从事教学与计算系软件相关的科研工作。先后为本科社和研究生开设《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大型数据库系统》,《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高级操作系统》等5门课程。自199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Linux在中国的发展,深入研究Linux内核相关理论以及技术,积极跟踪Liunx 内核发展动向,针对Linux内核版本的不断演化,连续编写和翻译了多部有关专著、译著及教材。在2003/2004以及2006/2007学年优秀教师评选中被评为“十佳”教师。2004年被聘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国内教材编委会编委,2006年被聘请为开放性源代码高校推进联盟专家组成员。陈教授敢于探索,乐于奉献的精神,赢得业界和学生的极大认可,其影响力在Linux业界持续蔓延。
智泉源于深挖
当记者见到被业界称为“女英雄”和“中国Linux不能忘却的女性”陈莉君教授时,不得不惊叹于陈教授的智慧与修养,感叹于她丰硕的成果和面对骄人荣誉的那种平和的心态。
陈教授多年从事计算机软件相关的科研工作,致力于推动Linux在中国的发展,记者了解到,她的专著《Linux操作系统内核分析》曾被指定为中科院考博参考书。所翻译的《深入分析Linux源代码》第一~三版,每版多达800多页,该书在Linux业界排名第一。
“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密密麻麻的文字加代码,复杂的操作系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和熟练运用的。”陈教授说道,“一部枯燥的《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读下去,很有可能你就半途把它束之高阁。”一个人做学问并不难,难得的是你有一份执着和探究的勇气。谈及到陈教授的治学理念,她语重心长地说道:“尼采说‘在你立足处深挖下去 , 就会有泉水涌出 ! ’,很多学生过于空想,兴趣过于广泛,老是看着天边的而忽视了手边的,他们觉得手边的东西够得着所以没意思,实际上,手边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做一件事情,只有你扎进去了,它的趣味性才能显现出来,培养兴趣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这也是我的治学理念。”
自由人群的力量
记者了解到,在陈教授主管的由学生组成的Linux兴趣小组在成立仅仅四年的时间里就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究其原因,陈教授欣慰地答道: “所谓 ‘无心插柳,柳成荫’。Linux兴趣小组的成立是源于它是同学们自发组成的,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让我无法做到袖手旁观者。我们的合作与努力完全出于兴趣和自愿,我们之所以成功也源于这样的自由、自愿与坚持。这让我想到一句话‘自由人群间自发产生的合作是最高和最好的’。这其实是顺其自然的另一种说法。这么多年在开源社区行走,遇见过很多人,包括牛人,你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是淡定和平和,那种融洽似乎是天然的,无需客套,更没有职位之高低,一种平等就悄然在人之间建立起一种信任的桥梁。而在兴趣小组这个人群中,你感受到的是一种激情和主动的奉献。兴趣小组能够长时间维持下去并成为一个温馨的像家一样的圣地,也源于这样一群自由的人群。他们在这里付出,也在这里收获了。
回忆遇到的困难时,陈教授告诉我们,兴趣小组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期,但是因为一份不懈和努力,同学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求到一种自主精神,这也是小组宝贵的收获,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开办讲座、组织活动,循序渐进的找到出路,在摸索中成长。有的同学放弃了,有的同学坚持下来了,我们可以看见的是这些坚持下来的人,他们一点点成熟,一点点蜕变。兴趣小组里有位姓郭的同学,他这样说:“百分之八十的人在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做自己的不喜欢的事,能把不喜欢的事做成喜欢,那才是一种定力。”“这也是我想说的。”陈教授如是说。
沉淀自我 智慧共享
在采访过程中,陈教授始终给记者一种平和谦虚的印象,于是记者问她是如何保样淡定的心态的,教授笑答:“就像给我的所谓的‘女英雄’和‘中国Linux不能忘却的伟大女性’称呼其实是外界夸大了的一种说法,在自己的内心,就像曾播下的种子,一路走来,并没有在意曾播下的种子,只是该发芽的就悄然发芽了。另外,也许分享的理念让自己所做的社会价值最大化,这得益于网络世界,像那本《深入分析Linux内核源代码》因为绝版而全文免费发布,自然无意间让很多人受益。”
最后陈教授送给同学们这样一句话“重温经典,让自己沉下去,下沉有多深,未来飞翔有多高。”
一个小时的采访一晃而过,陈教授在采访过程中亲切和蔼的态度给记者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在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中,陈教授对学生记者的每一个问题都热情地做出了详细的回答。这位桃李满天下、学术和科研成果骄人还孜孜不倦的奋战在教育一线老师始终对过去取得的成绩保持着一个谦虚、谨慎的态度,从她的言语、神态中记者强烈地感觉到她的和蔼可亲。文章的最后让我们看一段陈教授空间上的文字:“走入开源世界这么多年,只是一直默默地写书,翻译书,教书,尽管外界对我的书知之甚多,但大家并不知道我身在何处。”,“每年教过的学生几百人,谁知道撒到IT界的哪个角落。只求播种,不求收获,居然还有惶惶然的感觉,那更不要说收获的负担了。我,依然可以逍遥自在地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