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学校“追赶超越”,党委宣传部聚焦中心,面向基层,在院部推荐人选的基础上,推出“一周一师”专栏,旨在聚焦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爱岗敬业、潜心治学、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一批优秀教师,在全校营造“四个尊重”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争做“四有”好老师的生动局面。
杨武军,副教授, 1992年7月毕业于西安邮电学院电信工程系计算机通信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4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担任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主任、通信工程专业负责人。主持和参与的项目先后获得陕西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省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主持、参加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4项、横向项目1项等。负责通信工程专业“一流专业”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综合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专业认证、实验室建设和学科竞赛等工作。
24日下午,记者如约敲响了杨武军老师办公室的门,想要一探究竟这个获得同学们一致好评的老师的魅力。进门后,杨老师笑呵呵的请我们坐下,就像小区里经常遇到的亲切叔叔,但桌子上的一摞摞专业书籍又时刻提醒我们,这是一位严谨又专业的学者。这一刻我仿佛明白了许多学生对杨老师的评价:有深度、有视野却又不失幽默。
教学是一种责任
92年开始参加教学工作,至今已经整整二十六年,在教书育人方面,杨武军老师有绝对的发言权。
“教学首先是一种责任,这个职业本身比较特殊,是育人的。作为老师来说,他站在讲台上有着强烈的责任感。面对那么多学生,要是没把课备好,讲着讲着就卡壳了,会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杨武军认真的说。正是这种站在讲台上就要有的责任感,让杨老师从成为老师的那一刻起,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教学这件事去做好,并做的最好。
想来这份认真的态度就是让众多学子对杨武军老师念念不忘的原因了。
而且杨老师的课这么受大家欢迎不仅是因为他认真,更因为他有问题意识。他觉得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作为老师,不能光顾着自己讲,更要与学生沟通,讲课的时候观察学生的反应,来一步步改进自己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更加完美。杨武军老师说:“作为一名老师最开心的就是看到同学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迎接挑战。就像在实验室里,看到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那股全身心投入的奋发钻研劲儿,让老师真的很开心,觉得自己把他们的兴趣激发出来了,看到同学们喜欢上自己所讲授的知识了,就很有成就感。”
从教多年,每逢节日杨老师都会收获到学生们的的问候与看望,这让他十分感动。礼轻情意重,每一支收鲜花的背后都是杨武军当年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时刻保持“问题意识”素质的好评。
工科就是要吃苦
杨老师本科毕业于我校计算机通信专业,研究生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入学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任职于通信工程系通信网教研室。面对记者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该领域的疑问,杨武军老师笑着说:“计算机和通信是不分家的,他们两个的融合是必然的,新问题的产生,就要有新的学科碰撞。“
而面对着通信这座在很多人眼里难以翻阅的大山,杨老师说:“工科专业就是吃苦,没有什么别的技巧,这四年的学习,从某种角度来说就应该是昏天黑地,就应该是很痛苦,如果没有学习上的那种要翻山的很痛苦的感觉,其实是学不好的。”这就是杨军武对自己学生的要求,言之恳切,是对新一代通信人寄予的厚望。
杨武军老师指出工科的大部分课程是为了应用与解决问题,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应注重问题的背景,问题是什么,需求是什么,然后才产生了某种设计。需求变了,设计会变,方案也会变,这就意味着工科的学生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效果如何,最终是否还要持续性的改进?倘若我们没有这种问题意识,没有问题驱动的想法,其实是很难求得自身的进步。
正是这种肯吃苦的态度,才使得杨武军老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并先后出版了《三网合一技术的发展趋势》《现代电信科技》《IP,ATM和MPLS设计策略的分析》等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 “一种新型波分复用器件”等获得了国家专利。杨老师认为新的机遇从底层下手,跨学科融合可能会有新的突破,在日新月异的通信领域要从问题出发,积极关注时代背景和需求,才能不固步自封,做好教学科研工作。这些深深的体现出杨老师作为一名通信人的良好品质:深度,视野,坚韧,与时俱进。
你可以想法不完整,但不能没有想法
“最怕的就是学生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你可以对一个问题的想法不完整,但是不能没有想法”,在采访过程中,杨武军老师这样郑重又严肃地说道。大学时光何其宝贵,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是要在大学四年里逐渐清晰的,杨老师的一番话应当敲响每一位同学的警钟,没有想法,没有目标的生活像是走走过场,跑跑龙套,浪费时间。
如何才能做到成为一个有想法的人呢?
杨老师指出:扎实的基础是提出新想法的必要条件,量的积累才能换来质的飞跃,同样夯实的基础才会让人迸发出创意的灵感。“夯基达标“这一个词便解释了学习的规律,打好基础需要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它就像是一张大网,网罗所有的知识点使它们紧紧相连;又像是电脑里的文件夹,使知识点变的井井有条,这样做方可更容易的吸纳和支持以后研究的更高级的课题。
每天坚持学习两小时以上,是杨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他认为智力并不是决定成功的重要因素,努力、坚持、毅力才是。面对竞赛时,老师也希望我们怀着一颗学习的心去体验。而以问题驱动学习,是杨老师认为学习课程的最好方法。在预习时题出问题,在学习时解答问题。不停的发现新的问题,再去解答,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仅让人充满动力,也有了一定的趣味。
对于西邮学子,杨老师充满期待,在采访的最后,他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一个好的工程师最基本的素质就是时刻保持“问题意识”,如果没有问题意识,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应用创新,都将难以继续。”
学生记者:李瑶 刘晨昱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