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杨玺)10月31日至11月3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中国工程院、全国学联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南京大学和共青团江苏省委承办的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南京举行。我校参赛团队在“人工智能+”专项赛道表现亮眼,获国家二等奖1项、国家三等奖1项。
“挑战杯”竞赛被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本届“挑战杯”竞赛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共吸引来自全国2700多所高校的40余万件作品、300多万名学生参赛,共有640件和643件作品分别入围主体赛和“人工智能+”专项赛终审决赛。自2024年11月赛事启动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团委与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协调,各二级学院精心组织,形成了“校院联动、专家指导、师生协同”的备赛体系。从校内遴选、省赛打磨到国赛冲刺,学校累计组织多轮专家辅导会与路演演练,为参赛项目精准把脉,持续提升作品的核心竞争力与展示效果。
此次获得国家二等奖的《“智筛延年”—图神经网络架构下的抗衰老活性分子智能筛选平台》项目,由唐浩漾、郭媛(西北大学)、张健健(西北大学)等教师指导,范晨阳、朱旭、张蓉、杨思聪、王濛濛、李迅(西北大学)等同学组成团队完成,项目还联合西北大学科研力量开展跨校协作,创新性地将图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活性分子筛选领域。获得国家三等奖的《基于多模态融合的智能火情预警系统》,由屈军锁、杨丹等教师指导,王子昂、姚恒、张佳豪、陈仕文、陈佳乐、和晨松等同学组成团队完成,团队面向复杂环境,构建了中国铁塔通信机房的智能火情预警系统,首创多模态融合感知与边缘智能决策架构,并通过创新模糊推理模块将输出映射为语义化预警等级,有效增强系统边界解释性。两个获奖项目均紧扣技术前沿与社会需求,体现了学校在人工智能交叉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成效与科研创新实力。
近年来,学校始终以“挑战杯”等赛事为重要载体,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创意激发—项目培育—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培养体系。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潜能与创业热情,鼓励更多学子将专业所长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书写青春答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西邮力量。



(供稿: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创新创业学院)